成果解读|《中国长时储能产业蓝皮书》
发布日期: 2025-09-23

9月17日,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和中国“双碳”目标宣布五周年之际,在以“储能新纪元 零碳启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主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广发证券产业研究院和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联合发布了《中国长时储能产业蓝皮书:政策破局、技术竞速铸就零碳基座》(以下简称《蓝皮书》)。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长时储能需求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585GW,占新增电力装机的92.5%,中国、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30%—35%。然而风光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导致电网稳定性挑战凸显。在此背景下,长时储能技术(通常定义为持续放电不低于4小时)成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的关键调节手段,其价值在日内调节、跨周平衡及极端天气应对场景中不可替代。

蓝皮书指出,中国长时储能市场正迅猛增长,预计至2030年累计装机量将超过400GWh,2050年超5000GWh。尽管目前长时储能的系统投资成本短期内仍难低于锂电池,但其度电成本已与锂电池水平接近,且长期降本潜力巨大。成本经济性仍是关键挑战,未来技术突破也将主要围绕降本来进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提升、全钒液流电池功率密度提升、有机液流电池运行稳定性的提升、熔盐储能中低腐蚀熔盐配方的使用、低成本氢储运技术的突破等将有效助力长时储能的大规模使用。技术路线方面,短期内锂电与抽水蓄能仍占优势,中期看压缩空气储能与液流电池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储热和氢能则作为长期战略储备。

此外,蓝皮书深入剖析了中国长时储能市场呈现出的“政策驱动、国企主导、技术多元”的特征,建议未来需采取更精细化的政策引导市场科学发展,通过合理的电力价格体系设计、完善的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多元的融资途径探索、因地制宜的区域支持方向等引导市场形成更科学的商业模式和自我造血能力

 

免责声明:

本文章不代表世界储能大会组委会及报告编制单位的投资建议或投资观点。

报告编制单位并不因相关人员通过其他途径收到或阅读本报告而视其为编制单位客户。本报告的内容、观点或建议不应被视为对特定客户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资建议。

未经报告编制单位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来源:世界储能大会

编辑:刘宁芬

审核:金芳 林珺

 

来源:世界储能大会
主办单位
福建省宁德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
福建 · 宁德 2025.11.8-10
闽ICP备090164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