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福建宁德举办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储能产业生态与价值”主题论坛上,吉利汽车集团甲醇汽车业务中心总经理、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醇氢能源公司总经理陆玉凯发表主题演讲,并在会上正式启动《加油站改建甲醇加注站技术规范》标准的编制工作。该标准旨在解决加油站改建甲醇加注站缺乏技术规范的难题,加速甲醇燃料在交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我国交通能源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发展新动能。
为何甲醇燃料及配套加注标准会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与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和交通领域减排密切相关。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少气、贫油” 的显著特征,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2%,意味着超过七成的石油需求需要通过进口,国家能源安全面临较大的外部风险。在我国众多石油应用领域中,汽车领域的消费量尤为突出,占全国石油总消费量的70%。降低汽车领域对石油的依赖,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甲醇燃料展现出独特适配性:依托我国丰富的风光等可再生资源,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合成绿色甲醇的技术路径,提高可再生资源的消纳,为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从交通减排需求来看,甲醇燃料燃烧过程中碳排放量较传统汽柴油显著降低,且能有效减少PM等污染物排放,若在商用车等高排放交通工具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将成为交通领域减排的重要突破口,为 “双碳” 目标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相较于电、氢等新能源载体,甲醇作为液体燃料,兼具环保性、经济性与安全性,且易储运——是可再生能源的优质储能载体。此外,甲醇汽车能在-40℃的严寒环境下稳定运行,打破了部分新能源汽车在极端气候下的应用局限。这一优势已在实际场景中得到验证:在哈尔滨亚冬会上,吉利投放的350台醇氢动力赛事保障用车,凭借全程稳定的性能,充分证明了极寒环境下醇氢动力汽车的可靠性,也让甲醇燃料的应用潜力进一步凸显。
甲醇燃料的规模化推广,除了依赖其自身在环保、适配能源结构等方面的优势,甲醇加注网络的建设可行性,更是为其打通落地路径、加速市场渗透提供了关键支撑。
从建设基础来看,我国甲醇加注网络建设可充分依托现有成熟的油气运输管道体系与加油站终端网点,现有加油站仅需投入5—10万元进行改造,即可具备甲醇加注功能,大幅降低了加注网络的铺设门槛和成本,为快速扩网、覆盖更多区域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当前加注网络的覆盖度仍滞后于市场需求增长: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的甲醇加注站仅900余座。随着甲醇汽车保有量逐步提升,部分区域“车多站少”的问题将日益凸显,现有站点规模难以充分满足车辆便捷加注的需求,网络完善仍需提速。
面对未来持续扩大的加注需求,相关部委、地方政府正通过制定政策、完善标准的形式为甲醇加注产业注入发展动能:2024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将“加醇站”纳入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范畴,从国家层面明确产业定位与发展价值;与此同时,全国多省市已累计出台超60项利好政策,并同步制定50个地方加醇站建设标准,从顶层设计、细则落地和标准引领形成完整闭环。
然而,当前加油站改建甲醇加注站仍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成为制约甲醇加注站体系规模化推进的关键瓶颈。此次启动的《加油站改建甲醇加注站技术规范》,通过明确统一的技术路径、划定清晰的安全规范,致力于打破产业发展中的标准壁垒,为加油站改建提供可落地的技术规范,保障甲醇加注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推动甲醇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标准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期待以此次标准启动为重要起点,行业各方携手协作,共同推动交通领域能源结构转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筑牢国家能源转型根基、推动“双碳”目标达成发挥保障作用。
来源:世界储能大会
编辑:刘宁芬
审核:金芳 林珺